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瑞朝 摄影 白周峰 通讯员 吕锐
东风渠沿线也是通风廊道
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建筑越来越拥挤,城市“发烧”症状也愈发突出。
城市空气流通不畅,如何变得清爽宜人?通风廊道是一个途径,通过引入郊外的新鲜冷湿空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促进污染扩散、改善人体舒适度。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郑州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郑州正在开展通风廊道的相关研究,根据气象统计资料和相关规划,已经分析识别了20条通风条件良好的通风廊道。下一步,郑州市将研究出台通风廊道专项规划,争取早日让通风廊道走进现实。
城市越来越热了,需要凉风吹
郑州对通风廊道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依据便是城市化效应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记者从郑州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了解到,通过他们对近三十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郑州市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致使城市“高温化”,市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根据气象监测资料,郑州城区与郊区的升温幅度存在明显差距。位于城区的气象监测表明,城区的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639℃,而位于郊区的气象站所监测到的升温幅度则仅0.396℃。这种热岛效应,在逐渐增强。
现有气象观测资料显示,郑州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刮东北风的天数占一年总天数的9%。西北偏西风、南风比率也较大。省气候中心相关人士说,北部沿黄河一带和中心城区西部以东区域,主要以东——西向的风向为主,中心城区的东部以东北——西南风向为主,市区西南部风向以西北——东南居多。不过,具体到局部地区,风场也各有不同。
一边是发烧不退,一边是北风在吹。如何把这些风引入市区,让整个城市充满活力?郑州市规划局联合河南省气候中心所做的《郑州市通风廊道评价研究》《郑州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便是通过构建具有较强通风能力的廊道,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为城区引入新鲜的冷湿空气,以缓解城市化效应,增加和改善市民的舒适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通风廊道
已识别20条通风廊道一级廊道贯穿整个城区
市规划局编研中心相关人士说,他们依据郑州过去多年的气象资料和主导风向的研究,分析识别出来了20条现状存在的、通风条件较好的通风廊道。通风廊道系统,基本与主导风向平行。根据初步研究,共有7条一级通风廊道,宽度在200米以上,可贯穿整个城区;还有13条二级通风廊道,宽度在50米以上,长度可从城市边缘抵达热岛核心区域。
根据市规划局编研中心相关人士透露,这些通风廊道的走向主要沿铁路、河流、高速公路、主干道等既有通道。其中一级廊道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广铁路、中州大道及两侧绿化带、京广高铁及两侧绿化带、京港澳高速及两侧绿化带、贾鲁河、连霍高速及两侧绿化带。
二级廊道分三个区域设置,东部区域设置5条,分别为郑东新区南北运河一线、熊耳河至金水立交一线、东风渠沿线、金水东路至京广快速路一线、陇海铁路东段;南部区域设置4条,分别为七里河、紫荆山路及两侧绿化带、大学路及两侧绿化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至金水河一线;西部区域设置4条,分别为中原西路及两侧绿化带、西流湖一线、北三环及两侧绿化带、京广快速路及两侧绿化带。
据介绍,通风廊道确认的原则,主要是选择尽可能具有较强通风能力的区域,如河道、公园、绿地、道路及低矮分散建筑群。通过将这些区域连通,促进冷热空气流动交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广铁路、中州大道、北三环、东风渠等沿线,则具有先天的廊道条件,符合通风廊道的要求。
驱霾只是作用之一通风廊道将优化城市布局
通风廊道在我国是一个新鲜事物,之所以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主要是其对大气污染的扩散作用。把风引入城市,将城区的污染物扩散出去,相当于安装了一个超大的“新风系统”,以达到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
河南省气候中心相关人士分析说,“引风除霾”“通风廊道治霾”把通风廊道的概念局限化了,除霾只是通风廊道的一部分内容。所谓城市通风廊道,是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
但当地大气污染的治理,关键还要依靠气候环境的改善,以及本地污染的管控和削减。上述人士解释说,通风廊道主要还是服务于城市的优化布局、空气的良性流动。
通风廊道不是要造风,而是让郊区的冷空气带更畅通地流动到市区,并将市区的热空气交换走,从而有效降低市区温度。上述人士说,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河南省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也做了相关表述:“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影响,合理利用城市气候资源,优化通风廊道布局,提高大气自净能力,避免和减轻大气污染物的滞留,减缓城市化气候效应。”
相关延伸丨
看看国内其他城市的通风廊道什么样
城市通风廊道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大概。成都和郑州一样,拟规划建设两级通风廊道。其中一级通风廊道根据目前城市形态和已有条件开发形成,二级通风廊道通过河流、道路以及两边绿地走向进行规划,大体为南北走向,这也符合成都的主风向。通风廊道宽度上要求一级不小于500米,二级不小于50米;建筑高度不应超过40米,主导来风方向第一排建筑应至少降低建筑高度20%;密度不应大于30%,建筑间口率不宜超过70%。通过一级通风廊道引入新风,将风尽可能留下来,进入城市,再通过中心城区二级廊道在城市内部进行分配,继续输送到各个角落。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形成后对促进污染物扩散起到调节作用。
北京则是通过楔形绿地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楔形绿地,是从城市外围嵌入城市内部的绿地,呈不规则的楔形,有助于城郊空气的交换和流通。在北京的绿化规划中,围绕城区将建设九片巨型绿楔,最宽处可达十余公里。这些楔形绿地均指向中心城区,尾部则甩出六环。
业内人士说,通风廊道的构建,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勾连,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那些用于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土地。这样,可有效防治建成用地的过分板结和生态功能用地的过度缺失,以保证城市的水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完善。
通风廊道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涉及生态绿化、热岛效应、驱霾除霾等。它确实能为风在城市中的良性运动创造便捷通道,有助于风速的提高,在加速污染物输送的同时,稀释污染物的浓度,以降低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