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高峰主任的演讲看建筑能效与室内环境质量的问题
2018年9月19-21日,台湾国际循环经济展在南港展览馆举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低碳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秘书长邓高峰受组委会邀请出席展于会同期举办的2018东亚国际室内空气品质净化技术论坛,并就建筑能效与室内环境品质相关问题做精彩报告。
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秘书长邓高峰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从1986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1986年建设部颁发JGJ 26-19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目标是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采暖能耗基线的基础上实现节能30%;
第二步,从1986年开始,在第一步节能目标的基础上节能30%,节能率达到50%;
第三步,在第二步节能目标的基础上再节能30%,节能率累计达到65%。采取以北京、天津等重点城市率先推行,逐步向其他省市扩展的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普遍执行的是节能65%的标准。北京、天津、新疆等地区在居住建筑方面已经开始执行节能75%的标准。下一步将是大批量被动房的改造和建设,包括零能耗、近零能耗等建筑的建设。
建筑能耗占据我国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讲,建筑能耗是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那建筑如何才能做到节能?要有更严密更保温更隔热的围护结构,要使用高能效的采暖制冷系统……但在强调建筑节能时,不能忽略建筑的舒适和健康。降低建筑能耗与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应当尽量同时满足,舒适已从“非必要”需求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需求。建筑为人居而建造,理应保障居住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较密闭的建筑内,自然渗透率低,室内无法正常换气,室内空气质量得不到保证,人的舒适度会下降,健康也会大打折扣。近年来,家用新风净化系统成为人民改善室内空气的选择之一。
目前,我国尚无能效要求与室内环境参数相结合的标准,一些“限值”标准,适用于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价。不便于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管理和对建筑设计进行指导。而部分标准多年未修订,急需补充新的内容。
我国亟需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从暴露限值与健康的关系出发,根据不同室内环境控制参数的确认,从而制定客观及主观的评价指标,标准要能给出建议使用的控制技术及产品,规范设计与施工要点,要求严格执行工程验收与检测评估,提供可执行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方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7年6月出台室内环境品质新标准ISO 17772-1:2017,2018年4月发布ISO/TR 17772-2:2018,ISO 17772整合了所有室内环境品质(IEQ)的主要要求,包括:温度、室内空气品质、照明和噪声,并规定了如何为环境设计建立这些参数。该标准适用于人类活动的室内环境和生产或工艺不会对室内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筑。它包括针对区域热舒适因素、通风、给排水、不对称辐射温度、垂直空气温差和地面温度的设计标准。它还规定了标准能效计算中的人员活动表和针对室内环境的不同标准级别。该标准也可用于国家能效计算方法,基于现有标准和报告制定室内环境标准。
该标准定义了室内环境品质(IEQ)的4个级别:
该标准的主要创新点:
1. 本标准以人员健康舒适度为指标衡量室内环境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 本标准以室内环境综合参数为着力点,体现了人员使用对室内环境参数的影响;
3. 将室内环境质量等级与室内人员期望水平相关联,统筹了不同群体的共性和个性;
4. 将空气质量与热湿环境、照明、噪声等环境因素综合作为IEQ的基本参数,初步制定了能效性能计算的通用基础。
针对当前我国建筑能效与室内环境参数标准不完善情况,《建筑能效与室内环境参数综合设计要求》团体标准列入2018年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该标准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7772-1:2017和ISO/TR 17772-2:2018,但在内容上,需要根据我国国情,灵活采用,对不符合、不适用我国国情的部分将进行修订、删除和增加。
2018年8月28日,团体标准《建筑能效与室内环境参数综合设计要求》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该标准对涉及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降低能耗的新方法等内容进行讨论和给出建议。该标准将对建筑室内环境和能耗指标设计起到一个推进作用。
总结与展望
建筑能耗在全社会终端能耗中的比重还将持续上升,控制建筑总量,大幅提高建筑能效,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既是节能减排、防控雾霾的需要,也是履行气候变化承诺和国家能源安全的要求。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前提,如何尽量降低建筑能耗,保障居住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是所有建筑设计者应当关注的研究方向。
邓高峰主任表示,我国巨大的建筑保有量以及大气环境治理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建筑环境优化工作仍须所有人的长期努力。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正积极参与编制标准,组织和开展室内环境和建筑节能相关的各项检测验收工作,并参与大量相关调研工作,希望有更多行业同仁可以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找到更好的技术或者产品。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健康舒适节能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