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下旬,我国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该行动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碳达峰建设将是未来不到10年间的一个重要方向。
尽管世界各国在经济水平、气候环境、科技水平、行为习惯等多范畴存在显著差异,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以G20代表的各国家正在加速落实以“减碳”为总体目标,在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发展更新改造过程中,进行能源、资源与环境等总体全面优化。
关于“低碳城市”的实践,事实上全球多个城市正在进行积极尝试,本文作者整理介绍一些亚太国家/地区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的经验和方法,包括低碳城市/城镇的概念和模式、能源战略、低碳技术、政策举措、低碳规划等内容,以期对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差异大、地理差异的不同类型城市实现碳达峰有借鉴意义。
低碳城市案例
低碳城市建设适用于大型城市中央商务区、旅游城市、居住区、中小型城镇商务区、村镇等不同功能类型的城市或城镇社区,人口规模可从上万人到几百万。城市示范项目建设中,重点强调的角度不尽相同,包括生态、低碳、绿色、智慧/智能等关键词,但各项目在总体设计规划中均引入了城市减碳量的概念,通过碳减排强度这类定量化指标,可以有效评估不同技术手段下的减碳措施,比较BAU条件下(常规情景)与使用低碳技术条件的纵向减碳收益;同时可以通过“低碳”尺度,横向比较各城市或城市社区的能源效率、环境水平,以及资源利用水平等综合效益。
注:城市类型1以大型城区商务办公为主;城市类型2以中小型城镇商务办公为主。
日本的低碳城市
日本建设低碳城市示范项目有较系统化的流程,首先搜集城市开发前基本数据,根据城市基本条件和总体预期,设立定量化的城市总体“减碳”目标和分段目标,利用至上而下方法给出实现目标的直接性指标和间接性指标。考虑日本“地少人稠”的城市背景,其低碳城市更多的强调城市系统的节能性,在建筑、交通等领域不同层次条件建立集约型节能低碳城市,在此基础上满足城市功能便捷高效、防灾安全、环境舒适等其它控制性条件。
日本低碳城市实现措施与环节
在低碳城市建设上,分层次考虑能源需求侧和供应侧的碳减排潜力,分类别得到各项技术措施的碳减排量,从而综合评估包括建筑、交通、区域能源结构中各种可利用的技术措施下的“减碳”份额,通过有效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城市低碳规划的科学决策。
低碳城市绿色技术的碳减排潜力
在低碳技术的具体实施方面,日本更注重智能控制等现代技术,通过层级管理模式实现社区智能化和家庭智能化,主要便于区域结构性能源管理、建筑节能管理、交通电动车服务系统等,通过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城市多层次结构服务。
美国低碳城市
由于历史先发优势,美国城市的用能特征是利用高资源/能源消耗维持民众的高舒适性需求。随着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警示,美国政府能源政策也逐渐受到影响,主要寻求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通过高技术投资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根据美国能源部(DOE)早年目标,计划2050年实现83%的减排目标。主要途径是实施一体化的能源战略,如使用市政废弃物(污水、固废)生产生物质燃料、CNG以及发电;建造太阳能、地热和风能发电厂;生产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设置机动车的公共充电网点;建设基于社区的智能微网;高效合理用地,完善交通规划;其他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另一途径是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零能耗或高效建筑,以及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高效生产流程。
美国4倍方建筑实现建筑围护结构与光伏发电一体化
马来西亚低碳城市
为发展低碳可持续城市,东盟国家中以马来西亚为典型,提出了低碳城市框架与评估系统,从国家层面提出未来城市发展政策与实施规划。图中可见,马来西亚在城市发展中,从国家发展导向到立法、发展规划、具体政策和经济规划,均有较完善构架内容,因此具有较强的政策可操作性。
马来西亚低碳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路线上,马来西亚政府也分层级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中,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引入生活质量指数,从社区康居性能、服务性、经济性、兼顾平等与多样性、实施政府职能管理等注重人性化服务,制定绿色社区导则;另一方面,在交通、建筑环境与资源上制定城市减碳40%的任务,分级城市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和建筑4个控制子项,通过自下而上的微观生命周期方法,分析各子项领域的减碳潜力,提出碳减排的定量化的评估系统体系,通过制定绿色评价工具,最终审核低碳城市的减碳水平。
马来西亚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
结语
除以上介绍的几个国家发展经验外,其它国家的城市低碳化也有特色,如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水力能资源;泰国注重城镇农业地区与城市生活区减碳并重政策;韩国发展智慧城市;俄罗斯注重调整能源结构等。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全国的地理条件、气候、经济、资源以及文化等具有广泛的差异性,因此增进国际间交流,借鉴国外有益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城市发展少走弯路,分层次、有计划的实现我国承诺的碳减排行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