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
每年的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
生命存在于呼吸之间。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约10立方米空气,相当于13公斤的重量。可以想象,空气质量的好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之大,而肺癌正是其最恶劣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特别是在中国,肺癌发病率常年位居第一。
看不见的隐患
现代人8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而室内污染,尤其是一些看不见的细节,造成的后果是更严重的。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慢阻肺被纳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项计划,肺功能检查也被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而在肿瘤领域,“早发现、早诊治、早康复”的思路也融入了规划的愿景之中。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郑劲平教授时常会提醒患者,呼吸系统有别于其他系统,尤其处于封闭的环境时,要格外注意。“我们的呼吸是跟外界的空气相通的,呼吸的开放性,也容易让肺暴露在危险之中。细菌、病毒、真菌引起肺部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不算少数。”家庭场景中,大家对于有害气体的防范意识普遍较低,且封闭的环境空气不流通,有害气体难以消散,像二手烟、装修污染等有害气体就有了可乘之机。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指出,室内的空气环境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空气湿度、室内通风、空气过滤都影响着空气的质量。如颗粒物PM增多,其中PM2.5>115μg/m3时可能产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细菌、病毒、真菌、尘螨等增多可能导致肺炎、流感、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哮喘、COPD急性发作,甚至引起传染病等;夏季湿度过大抑制人体散热,出现头晕、嗜睡、烦躁、喘憋等,冬季可见阴冷、抑郁,易感冒等。
研究表明,当前疫情是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正值秋冬季,是流感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叠加的风险。大家要更加注意。
看得见的健康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慢阻肺被纳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项计划,肺功能检查也被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而在肿瘤领域,“早发现、早诊治、早康复”的思路也融入了规划的愿景之中。且随着新冠疫情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建筑空间内的空气质量。未来,住宅、办公场所以及诸多公共场合都将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挑战,不仅是通风换气、净化雾霾那么简单,如何构建强大的健康空气场景,甚至是针对细菌病毒的消杀,已经成为城市多元化空间必须直面的问题。
钟南山院士指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由呼吸道传染病引起的,而通过室内环境传播的病毒链条不在少数,比如:航班、派对、酒吧、邮轮、教会、餐厅、茶馆、大型演出、工厂等。所以我们要做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一是加强室内公共场所、楼宇建筑的通风,同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配有高效空气净化器;二是在疫情高发期间,避免在人群较多的地方长期逗留,戴好口罩;三是避免乘坐通风较差的公共交通工具,避免进入狭小的公共空间。目前全球疫情走向还有很大不确定性,中国切忌过度自赞本国的防疫成就,应持续做好系统防范。室内环境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室内一定要做好地面及物体外表面环境的消杀。同时,室内需要安装有效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可以有效过滤及杀灭空气中悬浮的病毒,减少感染率。
2020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时间联合行业专家和企业编制了T/CAQI 203-2021《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该标准于2021年5月18日发布,并于8月19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工作原理分类、安装位置分类以及输入功率、阻力、PM2.5净化效率、微生物净化效率、化学污染物净化效率、净化能效、有害因素、性能衰减等性能提出了要求。该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空调通风系统中用于消杀、去除空气中微生物、净化空气的装置。
2021年5月10日,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下达《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分级与评价》等7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中检办发[2021]97号),《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分级与评价》列入2021年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该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力争能引导公众对于建筑健康性能的关注,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保障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推动建筑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与技术的完善与更新,提高公众对高等级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的认可度。
关注呼吸健康,大家一起参与,让“以健康为中心”逐渐代替“以治疗为中心”,共同积极营造健康、舒适、安全、宜居的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