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围绕“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这一国合会2010年年会主题,国合会中外专家委员一年来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中国生态足迹、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政策框架、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并形成向大会提交的政策研究报告。本报今日特摘登这5份政策研究报告的精彩论述及政策建议,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和借鉴。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
海洋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挑战?
“海洋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
——苏纪兰
课题组中方组长、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地上发生的事情,最后都会给海洋带来一些累积性的影响。”
——Peter Harrison
课题组外方组长、加拿大女王大学政策研究学院院长
报告结论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一是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二是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在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三是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四是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政策和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陆海统筹、河海一体的基本原则;统筹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助于改善海洋/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安全的、健康的海洋开发活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跨越各部门之间的利益高层决策机构,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之间的网络状对接与合力,激励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制定国家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设立国家海洋委员会;第三,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第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报告
生态赤字可否扭转?
“2010年世界生态足迹指数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在过去40年中大大减少。我们正在透支地球的资源。”
——James Leape
项目组组长、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
报告结论
一是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对比关系作为衡量生态文明的指标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全国核算、监督体系,形成系统的核算账户,实时跟踪当地生态资源发展变化和利用情况,为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提高生物承载力。以生态用地为核心,保证生态用地的数量,并多途径提高土地、水域的生产力,促进生物承载力不断扩大与提高。
三是将减少碳足迹作为减少生态赤字、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建立和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低碳化和生态化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努力促进生态足迹减速增长甚至零增长。
四是更好地运用资源配置手段平衡生态赤字,尝试制定促进生物承载力合理流动的国内贸易政策。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服务政策?
“任何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其他服务的状况。针对单一的生态系统服务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对其他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Beate Jessel
课题组外方组长、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局长
“在新的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的规划体系,要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陈宜瑜
课题组中方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结论
第一,中国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初见成效,但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强。同时,这也预示着优化生态系统管理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潜力。
第二,森林、草地、湿地面积增长空间有限,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必由之路。我国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必须尽快实现从“以增加面积为主”向以“提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主”的战略转变。
第三,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机制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保障。国内案例研究表明,完善立法、机构与政策,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省(区)和县层面的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第四,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与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针对主要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监测不足;二是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缺乏向政策、决策和实践转化的有效渠道;三是迫切需要关注新的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环境中过量的活性氮、磷等污染物质;四是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评估和优化管理示范应提供更为广泛的科技支撑,为改善科学教育、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
针对目前形势,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
第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在一些关键地区尤为如此。
第三,加强各级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协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生态系统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有效协调,取决于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区、NGO等)的广泛参与。
第四,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投入。近十多年中央政府的工程项目投入和财政补贴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加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开展5年一次的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监测、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政策框架研究报告
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何良策?
“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与人口众多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王浩
项目组组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根据有关研究,将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和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两大类,其中前者包括供水、水产品提供、水力发电、内陆航运、休闲娱乐、文化美学等,后者包括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维护、净化环境、物质输移、气候调节等。
多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和地下水系统等呈退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开展了科学研究、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程实施和制度实施等多项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行动,这些行动使局部地区水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改善和修复,但全国水生态系统失衡的总体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总体而言,中国水库和大坝建设大大提高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而降低了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由于调蓄洪水、供水、水力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等需要,继续建设水库和大坝是中国未来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
政策建议如下:一要建立健全水的法律法规,制定长江法和黄河法。
二要加大现有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三要创新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四要加强理论研究,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五对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要向绿色方向发展,休养生息,建立生态友好型的水电工程。
六要加大投入,要全面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报告
怎样破解土壤污染恶化困局?
“当前,中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
——李发生
项目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
报告结论
一是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立法。
二是从环境监管的对象上来说,应在关注农业污染土壤的同时高度重视工业活动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三是在管理理念上可以借鉴和强化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管理模式。
四是从环境监管的手段和措施来说,应该逐步推动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设,鼓励以省、市为单位,制定区域性环境污染标准和土壤修复标准。
五是从土壤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面来说,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应该通过指导工程示范的实施,开展土壤环境污染包括污染场地实行可适用性的评价,研究解决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支持。
六是在土壤环境监管上应该加强科学支撑,突破影响中国土壤环境监管工作有效推进的科学和技术障碍。
巴巴传媒——中国新风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