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深圳“佩戴”上一枚崭新的奖章——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一崇高的荣誉,是对深圳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褒奖,更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10年来,深圳人用心血和汗水,珍惜并呵护着这一荣誉,举全市之力,全面巩固和深化“中国人居环境奖”成果;
10年来,深圳以改革为动力,用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
10年来,深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全面实施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努力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深圳模式”上孜孜以求,足音铿锵……
在这座激情涌动的年轻城市,一曲恢宏的人居环境建设“交响曲”在鹏城大地激情奏响!
生态之城 绿色之都
战略之变 奏响“科学发展”主旋律
鸟语花香,沙鸥翔集,绿树成荫,水清沙幼,这是深圳一直追求的“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栖息梦想。
10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立市”提高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大手笔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铁腕的生态控制和监察以及日益浓厚的生态家园意识,弹奏出一曲“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转型确立生态战略 超前规划明确发展路径
在探索城市科学发展道路上,深圳率先确立“生态立市”战略,超前规划生态建设蓝图和路径,让深圳在生态城市创建的道路上再次领跑。
早在2003年,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就提出了建设“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的目标。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转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深圳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2006年,深圳出台《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将“生态立市”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争创首批国家生态市建设试点城市。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1号文件《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2008年,市政府出台《深圳生态文明行动纲领(2008~2010)》及其9个行动方案和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具体内容、实施保障等内容,明确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今年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再次明确深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决心。
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公园之城”初步形成
生态保护,深圳显出大气魄。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96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9.2%的区域划入“铁线”保护范围,将约150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发展预留用地,设为限建区,从而保证了城市的基本生态空间和未来发展空间。
“公园之城”也初步形成,建成各类公园653个,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36平方公里,建设生态风景林1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绿地面积16.3平方米,城市林萌路推广率达9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市土地面积的13.67%。
生态城市有序推进 建立“四带六廊”生态网络体系
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和转型并存的特殊情况,深圳逐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西、中、东“三轴”和南、北“两带”为基本架构,包括5大分区11个组团的轴带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组团间绿地防护带的有效隔离和带性交通骨架的支撑,克服了城市超快速拓展的压力,避免了城市无序蔓延。
结合滨海城市特点和亚热带城市风貌,逐步整合贯穿于整个城市、连接东西部海岸带的山地森林公园系统,整合5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分区,积极构建自然与城市和谐交融的多中心带状山海城市形态,不断完善城市整体设计。
10年来,深圳的生态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利用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先后建成生态区1个、生态工业园区2个、绿色社区305个,逐步建立起“四带六廊”生态网络体系和坪山生态湿地园、海上田园生态湿地等湿地系统。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饮用水质100%达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圳全面开展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努力营造天蓝、水碧、地绿、宁静的健康宜居环境。
通过合理设置区域项目环保标准、优化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增量,多年来环评执行率保持100%;通过实施“鹏城减废”、清洁生产、重污染企业优化升级等措施,逐步降低污染企业排污强度;积极运用“绿色信贷”、“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等经济杠杆,调控企业改善环境行为。
辛勤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截至2009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60万吨,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75.1%,二氧化硫累计减排1.17万吨,提前达到“十一五”控制目标。2009年,深圳空气污染指数(API)≤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为99.73%,空气质量一直保持较好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8dB(A),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创新之城 效益之都
模式之变 弹出速度和效益“双和弦”
繁荣的经济是人居环境的一大基因。面对经济高速发展,日益突显的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深圳更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10年来,这场影响深远的“发展模式之变”使深圳逐步实现“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跨越,弹奏出速度和效益“双和弦”。
自主创新 助推深圳“模式之变”
10年来,深圳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相继出台多项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涌现出一批如华为、中兴、腾讯、研祥、华大基因等自主创新型企业团队。
2009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85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8%,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2.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循环经济 成为绿色增长的“翅膀”
10年来,深圳发展循环经济连出重拳,不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和《深圳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还颁布了全国首部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淘汰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GDP的“绿色”成分更浓,绿色增长为环境与发展找到了平衡点,形成“双赢”局面。
产业升级 “深圳制造”转变为“深圳创造”
10年来,深圳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大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联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
发展模式之变,让深圳承接“速度深圳”的辉煌,开启“效益深圳”之门。1年来,深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逐年跨越增长,GDP年平均增长达14.5%。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92771元,成为内地首个跨越了1万美元“发达”状态标线的城市。
这份骄人的成绩单,标志着深圳逐渐寻找到了科学发展和绿色增长的新路,也为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牢固的基石。
民生之城 和谐之都
理念之变 唱响民生幸福“最强音”
民生幸福,是考量一座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指数不可或缺的标尺。
10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将城市建设发展核心转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上来,率先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一条条惠民举措的推出,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一个个民生工程的上马……共同唱响民生幸福的“最强音”。
民生福利成“新标尺” 民生投入超过财政70%
民生福利成为评价干部业绩的新标尺。200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将包括收入分配、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的全面发展等5大类21项指标,纳入政府部门考核体系,使其成为推动和促进各级政府改善公共服务,为群众谋福利、做实事的有效手段和平台。
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深圳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过去5年,我市每年对民生事业投入占到财政70%以上;今年上半年,市级财政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占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1%。
社会保障全面提升 率先实现“全民医保”
社会保障与民生息息相关。10年来,深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更充分发展,建立完善了农民工医保、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同时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于广东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实现了“应保尽保”。
面对持续走高的房价和各层次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深圳一直在努力解决好住房这个民生大课题,并努力构筑起一个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缓解上学难、看病难
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质量,使得上学难、看病难等百姓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深圳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起跑线上的公平。10年来,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5.4万个,完成原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176万人次。深圳在全省最早获评“教育强市”,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建设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深圳加速进行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缓解看病难问题。市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使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深圳全面开展轨道交通建设。10年来,初步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宜居之城 低碳之都
改革创新 弹奏宜居乐居“畅想曲”
改革创新,为深圳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的不竭动力,深圳正弹奏出令人神往的宜居、乐居“畅想曲”。
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启动了深圳新一轮的改革。
作为改革的6个重点突破方向,“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的综合管理机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适应经济增长的生态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成为一大重点。
结合新一轮政府体制改革,深圳开始积极探索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新模式。
2009年9月,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深圳市人居环境委诞生,将以往分散在环境保护、建设、水务、气象等部门的职能整合。这一创举标志着深圳的人居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如何以改革为契机推动深圳人居环境建设的全面提升?市人居环境委一直努力思考和探索。经过深入研究,广泛研讨,几易其稿,编制了《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明确提出人居环境的新内涵,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系统环境,重点关注人们居住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硬环境,也包括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软环境。人居环境包括4个层面,即住所、社区、城市、区域,体现了空间尺度上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向宏观的递次延伸。其中,住所是“细胞”,社区是“组织”,城市是“机体”,区域是“系统”,各个层面的工作有机地组成了人居环境工作的整体。
宜居城市的创建全面提速,成为推动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目标。
2010年8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明确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部署安排、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开展城市宜居状况评估,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深圳特色的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宜居城区、宜居街道的考核,为系统有序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可靠保障。各区、各部门参与的宜居城市的创建行动也在鹏城大地全面铺开。
低碳城市的建设也迅速起步。
深圳努力促进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新革命。今年4月,一场“低碳深圳,绿色未来”深圳百万市民共建宜居生态城市系列活动启动,历时两个月宣传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民的“低碳”意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居环境建设并非一劳永逸。
10年的耕耘,让深圳人居环境工作结出累累硕果;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依然需要我们创新探索。
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忠朴表示,我们将以此次“中国人居环境奖”复查迎检工作为起点,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巩固“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各项成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秉持六种理念,建设国际一流的宜居城市,成为深圳人居环境建设未来的方向。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提出,未来的人居环境的工作,将坚持“绿色增长理念”、“服务发展理念”、“生态优先理念”、“城市宜居理念“、“环境建设理念”、“区域联动理念”六种理念,积极引领绿色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建设宜居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等工作。
巴巴传媒——中国新风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