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新风网!
当前位置:中国新风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知识 - 正文
新风系统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之“肺”
新风君      2021-10-12 09:20     来源:     浏览量:16451

9月中旬,新风君有幸参加了以“畅想建筑节能,助力零碳中国”为主题的第三十一届全国节能周暨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进大会,有许多建筑企业都纷纷过来参会,并在会上分享了建筑行业节能的趋势以及必要性,新风君由此得知了一个概念: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会议之后,新风君查阅了很多关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资料,从而更加了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如何降碳的。

截图20211012084802.png

众所周知,房子是老百姓赖以生活的地方,良好的住宅环境势必会提升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众多建筑企业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减碳的政策,为了贯彻实行国家的“3060”目标,建筑行业也是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的密封性很高,仿佛是把建筑变成了一个“保温瓶”,由于气密性对于超低能耗建筑很关键,所以“密不透风”可谓是形容被动房最生动的词汇。

微信图片_20211012084808.jpg

由于超低能耗建筑的气密性要比传统建筑好很多,因此在关窗关门的状态下,让室内空气保持健康就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而从目前来看,为这类超低能耗建筑安装新风系统是比较理想的方案,新风系统可以通过24小时的空气置换,实现自主的“呼吸”,为室内营造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新风系统又被称为超低能耗建筑的“肺”。

潜力无限

就超低能耗建筑对于新风行业的意义,新风君认为建筑对于新风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决定性的。“新风系统是基于建筑而存在的,当建筑变化升级了,作为建材类的软装产品,新风行业当然也要随之而调整。”随着认知升维和政策的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于新风系统是风口。

微信图片_20211012084811.jpg

不过,目前超低能耗建筑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批量的应用还不多,目前全国开工的面积每年不超过300万平米,相对于装配式和普通建筑,这个比例还非常小。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看,目前也是超低能耗建筑突破的临界口,因为国家正在不断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012084814.jpg


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方针下,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这其中,超低能耗建筑也是凭借着其超低能耗的特点,正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不同于传统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是借助提升气密性的方式,从而实现建筑对于能源负荷的需求降低。但是,正因为高气密性的建筑环境,为满足室内空气环境的健康和舒适,新风设备也成为了被动房的标配,自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玩家”的涌入。

微信图片_20211012084829.jpg

标准颁布

2021年伊始至今,有多个省市颁布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标准,并予以实施,其中江苏省率先颁布的新政,还冲上了热搜,由此可见现代人对节能减碳的重视。而这项标准,明确了新风系统在超低能耗建筑里的意义。与此同时,多个省市的住建厅也相继颁布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各市推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

2231_2021080610142488a43.png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新风设备提出较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这对于被动房市场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相关标准的颁布,更是规范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标准,有利于建筑行业和新风行业的大力发展。

挑战丛生

实际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由于其优越的节能效果,改变了建筑在区域性的能源网络中的角色定位,使建筑从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需求侧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当然,新风系统将以被动房的标配呈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中,这对于我国刚起步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风系统行业来说又是非常好的机遇。但同时对于新风品牌的服务实力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尤其在产品、技术的适配性和专业性能否达到被动式建筑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211012084826.jpg

诚然,区别于其他应用领域,超低能耗建筑领域对新风产品也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对于传统市场应用的满足国标基本需求的设备来说,被动房对新风的热回收效率、能耗、保温、机器的一些具体的旁通功能、机器本身的内部泄露率都有特殊的要求。

不仅如此,对于新风市场的制造企业而言,就设计端从技术融合的实施模式上,也应认识到打破专业、行业间技术壁垒的重要性,不仅需遵循多专业协同的工作模式,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协调建筑、暖通、结构、给排水、电气与室内装修专业共同参与,以便优化设计,合理安排进度和资源配置。

微信图片_20211012084829.jpg

对于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参与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尚且难上加难,更遑论于经销商而言。在部分渠道商眼中,目前被动房这个领域仍处于“口头”教育普及阶段,甚至成为了一些厂家为宣传产品而增添的“噱头”。面对这样一个“小众”市场,目前大多数的项目依然是以政府、设计院等机构牵头为主,行业经销商望尘莫及,同时也缺乏操作此类项目的综合实力。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合作洽谈:18601012024
发文投稿:18810107320
展会合作:18510167320
售后服务:010-84938918
  • 扫描二维码
    浏览手机官网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巴巴传媒 京ICP备10028109号-7 Copyright © 2006-2019 zgxf88.com. All Right Reserved
首页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品牌入驻    |    广告服务    |